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里的明珠,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根基和历史文脉。
今年10月底,文化和旅游部表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获此“国”字号殊荣。
一个县级文化单位为何能在全省脱颖而出,成功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密码”?带着疑问与好奇,记者来到互助县一探究竟。
12月2日下午,记者刚踏入文化馆一楼排练厅,就听到悠扬的曲调与男女对唱声,循声望去,一根红绳替代“大花轿”,连接着4名舞动的女演员,一名男子在旁纠正动作。见有人来,男子连忙上前打招呼,文化馆副馆长唐占宇介绍:“他是杨全旭,国家级非遗项目丹麻土族花儿会省级传承人。”
“我们排练的是小调新编《闹五更》,为接下来的下乡理论宣讲作准备。”杨全旭说,他们属于互助县“七彩联盟”宣讲团中的花儿宣讲团,在传承、保护、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用自编的文艺节目,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伟大的祖国像只船,共产党好比是浆杆。五十六个民族心相连,共建着美好的家园;二十大精神指方向,紧密团结党中央。踔厉奋发要自强,奋斗拼搏敢担当……”杨全旭哼唱着他精编的融合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花儿。
土族花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底蕴深厚,深受干部群众喜爱。
目前,互助县花儿宣讲团以当地知名“花儿”歌手、传承人为宣讲成员,借助各类文化活动,用花儿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宣传党的政策理论,传唱党的历史、幸福生活等,让党的惠农政策贴近百姓,使理论宣传更具感染力,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形式,也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唐占宇说,互助县组建了文艺轻骑兵、“七彩联盟”花儿宣讲团、曲艺宣讲团3支文艺队伍,在理论宣讲方面既注重突出互助独特的文化资源、民族元素和土乡特色,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语言,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
同一时段,文化馆百姓剧场舞台上,省级非遗项目互助秦腔市级传承人牛新社正带领演员排练秦腔《四郎探母》,演员的台步和唱腔尽显秦腔魅力,吼出西北风情。
“我们创新开辟土乡理论宣讲新途径,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牛新社说,他们利用冬闲深入农村社区,走到群众身边宣讲,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诠释大道理。
在三楼,曲艺宣讲团的演员在乐曲伴奏下,紧张排练曲艺串烧节目《五张名片谱新篇》。
唐占宇说,互助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形式”存在,互助县在保护非遗和对内传播非遗的基础上,还组团赴新西兰、意大利米兰、韩国首尔、西班牙、非洲坦桑尼亚等国开展国际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唐占宇认为此次摘得“国”字号桂冠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党委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二是有专业的非遗保护队伍;三是有庞大的民间非遗传承人队伍。
近年来,互助县秉持“稀缺项目重点挖掘、濒危项目重点保护、活跃项目重点推广”理念,挖掘民间隐藏的传统文化资源,建立并定期更新文化遗产数据库,完善非遗四级名录及传承人名录;完成非遗工坊调查、延伸项目及产品等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实施非遗项目抢救、传承、创作和数字化保护;申报非遗项目保护资金,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省级非遗项目的记忆等,在保护与传承中让非遗焕发时代光彩。(记者 陈俊)